一、学科专业概况
交通地理学院现设有“测绘工程”与“遥感科学与技术”两个本科专业,其中测绘工程为山东省一流专业,遥感科学与技术为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。两个专业均紧密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、资源与环境监测等领域,致力于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、处理、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。
1.测绘工程专业
测绘工程专业历史积淀深厚,可追溯至1958年道路与桥梁专业的相关测量课程,2003年起正式招收本科生,2022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。本专业依托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,立足山东、面向全国,聚焦国土资源管理、城市规划、工程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的测绘生产一线,重点培养能够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供测绘保障与服务,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工程师人才。
目前,测绘工程专业现有本科学生254人,年均招收两个班约70人。截止2025年,已累计培养19届毕业生,向社会输送超过1500名专业人才,为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2.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
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前身为2001年设立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专科专业,2004年升格为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,2013年更名为地理信息科学,同年原教学团队成功申报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,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。截至到2025年,该专业在校生人数为262人。
本专业地球科学、测绘学、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等理论为基础,以遥感信息工程与地理信息工程为发展方向,围绕遥感数据的获取、处理、分析、应用与服务全链条,系统培养能在遥感工程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、具有国际视野和成长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3.师资队伍
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5人,其中教授2人,副教授12人,博士比例超过70%。多数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、同济大学、河海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。
二、发展目标概述
学院紧密对接交通强国、海洋强国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,结合山东省区域发展需求,确立以下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:
1.强化交通特色:持续深化“交通+测绘遥感”的交叉融合,推动传统学科方向升级,改造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养技术、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与智能管控技术等前沿方向。
2.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:以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(测绘工程)为基础,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。整合测绘工程、遥感科学与技术与资源环境等专业资源,打造具有显著交通特色的“交通地理空间信息技术”学科方向,积极推进“学科—学位点—专业”协同发展,并筹划建设与“低空经济”相关的新型学科群。
3.深化产教融合:践行“专家进校园、教授到一线”机制,推动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。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的合作,构建“政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机制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强化应用型人才实战能力。
4.提升人才培养质量:积极推进“学科—学位点—专业”一体化建设,推动优秀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。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与科研团队,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国际视野,培养具备成长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三、硕士点建设情况
目前,学院依托“土木水利”硕士点下的“智慧交通”方向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,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,在读研究生约10人。
2024年起,学院已启动“资源与环境”硕士点申报工作。经过一年建设,在纵横向科研经费、骨干师资规模、实习实践基地等关键指标上均已基本达到设立要求,力争于2026年成功获批该硕士点,进一步完善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。
